经管学院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方案

日期:2018-05-05   |  来源:兰州文理学院-澳门威尼克斯人网站   |  浏览:78 次[ 字体: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文件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我校全员全过程全方面育人体系,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尤其是在课程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我院亦根据兰文理教[2018]152号文件通知要求特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根本目标

牢固树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把思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加强课制度建设,有效解决“谁来培养”、“怎样培养”、“如何实现长效培养”的问题,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推动学院教育教学向“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转型,探索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指向,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为重点的顶层内容体系,并根据不同年级段学生特点,开展德育课程一体化设计:一是着眼纵向衔接。紧密结合专业课程和思想理论课程,依托各学段德育工作基础,坚持把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循序渐进、整体推进作为根本要求,重点在学段的纵向衔接上下功夫。二是“横向贯通”。就是要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网络空间)之间打通。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加强第二课堂的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作用,着力提升第三课堂的网络教育内涵。三个课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三是“三位一体”。就是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优势,把理想信念教育、文化素养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有效衔接,一体化发展,实现立德而又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实施措施

(一)加强思政队伍建设,解决“谁来培养”问题

1、强化理论学习,筑牢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在高校,教师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取向的关键,只有对核心价值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在教学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因此,抓好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建立健全常态化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制度,采用委托培训、合作培训、自主培训等多种途径,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集中辅导与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参观考察与调查研究相结合、课堂讲授与交流探讨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把德育意识培养纳入到教师日常培训体系,不断强化专业教师的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结合当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岛”问题,通过专家重点辅导、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重点学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提升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增强教师的人格影响力,促使教师担好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实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比如,每年定期开展辅导员班主任培训班,在德育意识培养等方面对学生工作负责人、团委书记、学生辅导员及班主任等进行全面培训,帮助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系统把握工作重点、传承工作经验、掌握工作方法,交流工作理念。

2、树立主体意识,主动加强个人修养修炼。教师是坚守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的一线“指战员”,肩负着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历史使命。在教育教学中,应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首要任务,帮助和引导教师自觉抓好学习,增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3、加强业务培训和思想政治理论培训双管齐下,提高教师课程教学技能。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树立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的基本保障,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则关系到教师在教学中能否以身作则,践行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学院将深入推行教学导师制,实施“一对一”的结对培养,加强对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和政治理论的培养。通过结对培养,骨干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难点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结合学校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教师培训机制,引导青年教师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关于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的培训和讲座,鼓励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讨论、集体备课和经验分享,相互之间传递教学技能;鼓励青年教师走出校园,前往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各地的名校参加学习和培训,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技能;

(二)深化思政教育综合改革,解决“怎样培养”问题

1、完善课程设置,构筑以思政化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不是简单增开几门课程,也不是增设几项活动,而是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通过“基因式”融入所有课程,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道”、都突出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探索课程结构化改革,构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有效优化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引领中的核心地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内容,整体、科学、有序地融入专业课程,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教育导向,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为重点的课程内容体系构架,使德育与智育无缝衔接,呈现一体化发展的格局;推进课程评价方式改革,构建以理想信念、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为主题的三维评价模式,从而促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能力提升相结合,切实实现教育的育人为本,教书育人相统一的教育教学过程。按照课程综合评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的评分模式对教师课程进行考核,进一步引领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写入教案,编入教材,带进课堂。

2、积极探索和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教师应用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课程教学目标中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道德情操等关鍵目标培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培养学生能力的转化,更多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首先,学院鼓励教师改变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把适合教师讲解的内容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鼓励老师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鼓励老师留出适当时间,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教学演讲活动和教学交流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鼓励学生的交流,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讲故事、谈感受,用学生的自我感悟取代老师的满堂灌输。其次是探索新的课堂组织形式。要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不改变长期延续的大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很难办到的。为此,我们应积极探索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第三是逐步推行探索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努力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中,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一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同时,在和谐诚恳的交流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第四是鼓励老师积极学习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当前比较成熟的、诸如网络课堂、雨课堂、微助教等翻转教学手段应用在课堂教学中,鼓励老师利用网易公开课、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等网络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3、探索管理模式,推动思政育人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

学院今后要注重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以建设文明校园、美丽公寓为核心,积极探索学校美丽公寓文化育人新模式。通过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实施“一把手工程”,落实公寓管理相关制度的要求,加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力度,把文明公寓养成教育作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把学生公寓打造成团结勤奋、文明向上、富有内涵、富有特色的育人阵地。比如,开展 “星级宿舍评比活动”,推行休闲体育进公寓、社团活动进公寓、党建进公寓,实施网格化进公寓项目管理和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TKETSU)、安全(SAFE)、素养(SHITSUKE)“6S”制度化管理等,切实把学生公寓建设成为安全、文明、舒适的德育教育基地;注重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的各级各类活动,诸如,学术讲座、知识竞赛;以学院分团委为阵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德育教育模式。

4、拓展宣传教育阵地,构建润物无声的外围育人环境。

学院应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库,充分利用学院网站、互联网教育平台、学院信息展板等校园信息传播基地,发布相关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信息,不断促进面授与网络“双轨并行”的思政课程改革与实践,实现意识形态工作向网络平台全覆盖,筑牢意识形态工作领域宣传主阵地,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

(三)加强思政教育制度建设,解决“如何实现长效培养”问题

1、推行开放育人模式。

通过建设学院微信公众平台,将其作为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力度,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有机结合;开展诸如“中国梦”、“人文雁苑”等主题活动,挖掘各种重要节庆日、纪念日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阐发时代价值。利用国庆、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党史国史重要纪念日,开展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教育;鼓励党支部、团支部、学生组织、师生社团举行爱国主义征文、爱国主义影片展播、读书会、主题演讲、党史知识竞赛等活动,培育一批爱国主义精品活动项目,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组织开展诗会、国学成人礼、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各类“礼敬中华传统文化”活动,展示中华文化之美。进一步深化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开展一批对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工程项目和文献资料发掘整理项目。

2、强化制度管事管人。

学院党总支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思政教育内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着力推动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制度机制建设,科学构建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实现由“思政课程教学”向“课程思政教育”转变,切实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一步完善学院的教师岗前培训制度,是每一个走上讲台的老师都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进一步拓宽教师培训途径,使教师既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也拥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能够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加强对教师教学的督导制度,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纳入教师督导评价体系,要求老师不仅要专业知识教的好,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抓的好,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在润物无声的环境下使学生得到心灵的启迪和思想的升华。进一步完善学院分团委的职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院分团委的工作职责中,要求每年学院分团委要完成相应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主题的院级活动,并将其纳入学院团学工作的考核依据。

3、建立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推动思政工作向纵深层次发展。

学院应充分利用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职能,加强与行业企业多层次宽领域深度合作,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应当建立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整合当地在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资源,持续开发和推动以思政课程为核心的系列综合素质课程,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各类博物馆及红色革命基地,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去感悟历史人物尤其是那些大无畏的革命家的人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深入社区、深入敬老院从事各级各类的志愿活动,鼓励学生从事博物馆讲解员,革命教育基地讲解员等志愿者从事兼职讲解工作,从而加深学生的认识,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的育人目标。

  • 我校澳门威尼克斯人网站受...
  • 会计系第一学生党支...
  • 工管系学生党支部开...
  • 会计系第二学生党支...
  • 金融系学生党支部赴...
学院新闻